捨我其誰:胡適:第二部 日正當中(1917—1927)免費全文 he杜威 全集TXT下載

時間:2016-08-11 01:44 /青春小説 / 編輯:王五
主角是杜威,he的小説叫《捨我其誰:胡適:第二部 日正當中(1917—1927)》,本小説的作者是江勇振所編寫的賺錢、淡定、文學小説,內容主要講述:不但如此,公園從一開始就是胡適私密男杏空間的所在,是他獨酌、獨行、獨樂、獨詠、沉思的世界(vita c...

捨我其誰:胡適:第二部 日正當中(1917—1927)

作品字數:約67.6萬字

小説長度:長篇

作品頻道:男頻

《捨我其誰:胡適:第二部 日正當中(1917—1927)》在線閲讀

《捨我其誰:胡適:第二部 日正當中(1917—1927)》精彩章節

不但如此,公園從一開始就是胡適私密男空間的所在,是他獨酌、獨行、獨樂、獨詠、沉思的世界(vita contemplativa)。胡適在這幾年的記裏不勝枚舉的公園記錄,不知有多少次,都是他單獨去而巧遇友朋的。最明顯的例子,例如:1921年9月15:“作《[章實齋]年譜》,至夜八時。見月撩人,就獨自去遊公園。,遇一涵、慈、文伯、淮鍾,同到石角上,喝茶高談。”

1921年9月18:“洗。自堂打電話到蔡孑民先生家中……獨自到公園吃飯。回家作《實齋年譜》。”

1922年7月11:“大熱。晚間燈下不能做事,到公園了兩三點鐘。”胡適喜歡上公園,幾乎到了成癮的地步。幾天不去,彷彿就渾不是滋味。1921年4月29:“下午,與章洛聲到公園走走。我有七不到公園了。遇着新聞界中人陳匪石、王小隱等。”同年5月2,胡適中午才從天津回到北京:“下午遊公園。遇鐵如(鄭壽仁)、文伯(王徵)、慈(張祖訓)、夢麟諸位……我自公園回來,已九點半了。”1922年8月10:“飯與馬寅初同到公園,我自七月十四遊公園,至今四星期了。”言之不勝唏噓。原來他先是去協和醫院割直腸膿,然到天津的南開了一個禮拜的課,回來以,又受到痔瘡的折磨。

無論如何,胡適到公園去,除了享受屬於他的內心的世界以外,也是去會友、辦事、酬酢與打。也就是説,胡適是去他男的公共領域會友、辦事與酬酢。試問,還有什麼團能比“行健會”這種育俱樂部更能現出男圈(homosociality)的典型?從這個角度來説,公園是胡適的男唱和圈的延。説它是傳統男酬唱的園林文化藉着現代公園而接枝還,固無不可。然而,更貼切的説法是:作為現代西方輸入的新空間概念,公園為胡適提供了更寬廣的男唱和圈。

學相

在討論分析胡適在北大的學以,我先要改正《璞玉成璧》的第八章裏的一個錯誤。我在《璞玉成璧》裏將信將疑地列下了胡適第一年在北大所開的課程。當時,我舉出了三個版本:曹伯言的、歐陽哲生的、胡適自己的。曹伯言跟歐陽哲生都是據《北京大學刊》的記載臚列出來的,只是第一學期的課程名目稍有些許出入而已。胡適自己的説法,則在1917年11月21寫給韋蓮司的信裏。

先説曹伯言跟歐陽哲生的版本。據曹伯言本,胡適在1917學年度第一學期的課程如下:“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英國文學”、“英譯亞洲文學名著”;第二學期的課則為:“中國哲學史”、“西洋哲學史”、“英詩”、“英譯歐洲文學名著”。據歐陽哲生本,胡適在1917學年度第一學期所開的課是:“英國文學”、“英譯亞洲文學”、“歐洲文學史”、“中國名學鈎沉”;第二學期的課則是:“中國哲學史大綱”、“西洋哲學史大綱”、“英詩”、“英譯歐洲文學名著”。

我當初看曹伯言跟歐陽哲生臚列出來的課程的時候,就覺得其中一門課的名稱可能有誤。“英譯亞洲文學名著”不太可能是20世紀初年所開的一門課程。那應該是“英譯歐洲文學名著”才對。理由很簡單:首先,胡適不可能會開亞洲文學的課程,他沒有那方面的素養。其次,20世紀初年不可能會有適“英譯亞洲文學名著”學的書籍。等我好好地看了《北京大學刊》,比對過北大英語系的課程以,方才領悟到那本就是手民誤植!換句話説,所謂的“英譯亞洲文學名著”,應該是“英譯歐洲文學名著”。在《北京大學刊》上看到1917年12月底公佈的《文科大學現行科目修正案》以,我的懷疑得到了證明。

歐陽哲生説胡適第一學期在北大開了“中國名學鈎沉”一課。其實,就像本部第一章裏所説明的,那是他在北大研究所哲學門裏所開的一門課。這個設有文、理、法三科的研究所,是一個沒有公開招考的程序、沒有學程、沒有年限、沒有畢業的規定、不授予學位、不曾制度化的育嘗試。它的失敗當然不足為奇。胡適在北大研究所成立的時候,是授羣裏的超級巨星。他一個人兼文科三個研究所的專題課程。哲學門兩個專題:“歐美最近哲學之趨”與“中國名學鈎沉”;英文門:高級修辭學;國文門:小説(與劉半農、周作人開)。當時在哲學門三年級就讀的馮友蘭,就跟胡適選習了“歐美最近哲學之趨”以及“中國名學鈎沉”。

至於胡適1917年11月21寫給韋蓮司的信,我就完全找不到任何證據來佐證了。胡適在這封信裏,説他在北大開的課是:“中國哲學”、“英譯歐洲文學名著”、“英詩”、“中國歷史研究法”。他還説自己正在籌組北大的歷史研究所,成立以,他將擔任歷史所的主任。胡適説他開“中國歷史研究法”的課程,應該是不會説的。北大1917年修訂的課程表裏也確實有這門課。

更有意味的則是一個新的發現。比較系統地翻閲了《北京大學刊》以,我領悟到一個我從來沒聽人談起過的北大學制的問題。也就是説,胡適初到北大,北大的一學年有三學期。第一學期,從9月到l2月;第二學期,從正月到3月;第二學期與第三學期之間有幾天的假;假過完以,第三學期開始,從4月至6月。這個學制很像許多美國大學所採用的“學季”(quarter)制度,就是一年有三個學期,加上暑期班。唯一的差別是北大沒有暑期班,一年只有三個學期。北大當時的制度也很像本的學制。主要不同的地方在於,本的學制,4月至6月是第一個學期。由於第一個學期的時間比其他兩個學期,學費因此也比較高。比如説,1918學年度第一學期本科的學費是12元,另兩個學期則各為9元。換句話説,當時北大本科一年的學費是30元,分三期繳付。

當時北大一年有三個學期的制度,可以從胡適的一則記得到佐證。1921學年度的第三學期由於授索薪不成而罷課掉了。胡適在6月28記裏提出了一個善的辦法來補課:一、暑假中籌辦招考事。

二、提早開學,約在八月中旬到下旬。

三、自開學至十一月底,為第三學期,補完上學年。

四、自十二月一到二月底為第一學期;三月一到五月底為第二學期;六月一個月加上暑假學校為第三學期,趕完下學年。

五、開學,不放假期。

六、如此,則下學年度的課程、書籍、員等事,尚可從容籌備,而上學年的功課也不致敷衍過去。

敬業的精神促使胡適提出這個善的辦法。結果,當他在上海幫商務做評鑑工作的時候,北大議決用一個月的時間,亦即9月10到10月10補一學期的課。從胡適這則記,以及北大是用一個月的時間來補一學年第三學期的課的事實,我們可以知北大當時是採行一學年三學期的制度。我推測北大改成一學年兩學期的制度是國民定都南京以規定的新學制。

幸運的是,在本部付梓的夕,我到了台北,有圖書館利用之,居然讓我找到了這個從一年三學期制轉折成為兩學期制的軌跡的證據。據1912年9月3谗浇育部所頒佈的《學校學年學期及休業期規程令》:“第二條:一學年分為三學期。元月一起至三月三十一為一學期。四月一起至七月三十一為一學期。八月一起至十二月三十一為一學期。”把一年三學期制改為一年兩學期制的法令,則是國民政府育部在1929年6月21所公佈的《學校學年學期休假期規程》:“第二條:一學年分為二學期,以八月一至一月三十一為第一學期,以二月一至七月三十一為第二學期。”

據《北京大學刊》的記載、胡適的記,並參照北大《哲學系課程一覽》,整理出胡適1917到1925學年度在北大所開的課程。為了達到一目瞭然的效果,我特別製作了表2.2。這個表格當然是不完備的,特別是1921學年度的第二、三學期,以及1924學年度第二學期。與幾年記會記下課程名稱不同,胡適在1922年的記,常常只記“上課”,而沒有説明上什麼課。只有上“中國哲學史”以及“近世中國哲學”的時候,因為那是他的興趣所在,而在“上課”之,加幾句話説上課的內容。希望將來的研究者能夠在這個基礎上整理出胡適在這幾年之間所開的所有課程。

表2.2 1917—1925學年度胡適在北大所開課程續表

a 因為授罷,該學期在1921年9月8至10月10補課。

b 是英語系“英文作文”名目下的課。

c 幫鋼和泰(Ale×ander von Stael-Holstein)男爵在課堂上作翻譯。

d 北大授有五年休假一年的制度。蔡元培原來不準胡適休假一年。然而,胡適病得嚴重。最還是準他從1922年12月17起休假一年。

e 徐志請假,胡適代他上的課。該學期的兩門課,是北大應學需要,商請養病中的胡適特授的。

表2.2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非常有意義的線索,讓我們得以重建胡適在北大授課的諸多面向。胡適在北大所開的課程,第一年是哲學與文學各半。這是一個值得味的事實。英國文學是胡適在康奈爾大學的主修之一,不過那畢竟是大學部的課程。毫無疑問,以胡適在美國大學所學,以及課外的自習,包括他用英文所從事的創作,他是絕對有資格來中國大學生的英文的。然而,所謂“術業有專”,文學畢竟不是胡適的專業。有趣的是,直到1925年離開北大為止,胡適一直是北大的英語系主任。相反,以哲學為專業的他,在那一段時間裏卻未曾當過哲學系的主任。1918年2月,哲學部授會成立。系裏的六位授開會投票,除了陶孟和得兩票以外,其餘包括胡適在內的授都各只得一票。陶孟和於是當選為主任。1921年9月系主任選舉,陶孟和、胡適、蔣夢麟各得一票,校加陶孟和一票,於是陶孟和又當選為系主任。到了1924年系主任改選的時候,陳大齊得了七票,當選為系主任。而胡適居然還是隻得一票。

其實,即使在英語系,除了胡適所扮演的角逐年改以外,開的課程也隨着他興趣的轉而有所改。“英譯歐洲文學名著”只了一年,也就是他在北大的第一年。“英文演説”,他至少跟楊蔭慶在1921學年度的第一學期開過一次。“英詩”,胡適了三年:1917、1919、1920學年度。據北大1921學年度的《英文學系課程一覽》,胡適在“英詩”班上所用的書有兩本:“用Manly’S English Poetry,略述四百年詩之沿革。於近二十年之新詩運,則用Monroe and Henderson之New Poetry。”

胡適所説的“Manly’s English Poetry”,是美國芝加大學英文系主任John Matthews Manly(門立)編的。書名就是English Poetry(1170-1892)[《英詩(1170—1892)》],是1907年出版的。全書不包括索引,就有563頁之厚。“Monroe andHenderson之New Poetry”是Harriet Monroe(哈莉特-孟錄)和Alice Henderson(麗絲-安德森)編的The New Poetry:An Anthology(《新詩選集》),是1917年出版的。

然而,我們不能假定胡適每次“英詩”都是這種歷史瞰。北大1924學年度的《英文學系課程指導書》裏載有胡適名下的“詩(二)”一課。據其簡介,該課程:“讀19世紀大家專集。第三、四年生選修。”換句話説,胡適這幾年所的“英詩”,可能在其涵括的時代以及授的內容並不是每次都相同的。

此外,胡適在1918學年度了一整年的“戲劇”。我們不知胡適當年的是什麼戲,用的是什麼參考書。據北大1920學年度的《英文學系學生指導書》,胡適所的“英文學(三)戲劇”的課程簡介如下:“此科可名為‘英國戲劇史料一斑’。學者於二年已略知近代戲劇之大概。故此科注重Elizabethan(伊利莎,16世紀下半葉)及Restoration(復辟,17世紀下半葉)兩個時代之戲劇。用書為:Shakespeare(莎士比亞):Hamlet(哈姆雷特),Othello(奧塞羅),King Lear(里爾王);Minor Elizabethan Drama,V01.1(伊利莎時期次要戲劇,第一冊);A Book of Restoration Plays(復辟時期戲劇)。”胡適在這個課程簡介裏提到的最兩本書可能都是英國“人人叢書”(Everyman’s Library)出版的。

胡適“戲劇”只在1918年了一年,“英詩”到了1920年。雖然1924年英語系的課程表上還印有胡適授“英詩”的課,但因為他1925年秋天以就請假、出國,然留居上海,他在北大的經歷到此告一段落。從專業化的意義來説,胡適在英語系票的生涯結束,也意味着北大英語系在專業化方面更上了一層樓。到了1924學年度,“小説(一)”的授是陳源,“小説(二)”是柯勞文(Grover Clark),“戲劇(一)”是郁達夫,“戲劇(二)”是陳源,“詩(一)”是柴思義(Lewis Chase)。此外還有柯勞文夫人、老牌的畢善功(Louis Bevan)、胡適的好友徐志,以及英語系的“新血”温源寧和林語堂。

更重要的是,胡適的興趣也早已轉了。他在1922年秋天“英文作文”的課。“胡適檔案”裏有一份手寫的“英文學系”的課程表,其中,“作文(三)”是胡適的,其課程簡介曰:“第三年生必修。第四年生可選。此科意在使學生試作文學的文字。先從翻譯中國文學小品人手,間及韻文,以次漸作自己創作的文字。”這個學習英文的門徑,簡直就是胡適留美時期習作英詩的“夫子自”。

更有意味的,是胡適在1922年秋天所開的另外兩門課:“短篇小説”和“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這兩門課完全現了胡適的文學理念。先説短篇小説,胡適在《短篇小説》一文裏説:最近世界文學的趨,都是由趨短,由繁多趨簡要……小説一方面,自19世紀中段以來,最通行的是“短篇小説”。……所以我們簡直可以説, “寫情短詩”,“獨幕戲”,“短篇小説”三項,代表世界文學最近的趨向。這種趨向的原因,不止一種:一、世界的生活競爭一天忙似一天,時間越貴了,文學也不能不講究“經濟”。若不經濟,只給那些吃了飯沒事做的老爺太太們看,不給那些在社會上做事的人看了。二、文學自步,與文學的“經濟”有密切關係。斯賓塞説,論文章的方法,千言萬語,只是“經濟”一件事。文學越步,自然越講“經濟”的方法。有此兩種原因,所以世界的文學都趨向這三種“最經濟的”裁。

如果我們用這種偏狹的文學理念來衡量,那達五幕的易卜生的戲劇也顯得太不“經濟”而該被淘汰了。

如果短篇小説是胡適理想的裁,寫實主義就是胡適理想的文學技巧。他在1921年6月3記裏説得最為直接:“戲劇所以步,最大的原因是由於19世紀中歐洲文學受了寫實主義的洗禮。到了今,雖有神秘的象徵戲如梅特林(Maeterlinck)的名劇,也不能不帶寫實主義的彩,也不能不用寫實主義做底子。現在的妄人以為寫實主義已成過去,以為今的新文學應談‘新漫主義’了!這種懶人真不可救藥!”

“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這門課,據北大1922年《英文學系指導書》的課程簡介:“選讀Flaubert(福樓拜),Zola(左拉),Maupassant(莫泊桑),Butler(巴特勒),Hardy(哈代)諸家之作品,隨時討論其技術與主張。第一學期讀Flaubert’s Madame Bovary(《包法利夫人》),Maupassant’s Une vie(《一個人的一生》)(皆在Modem Library叢書中,商務京館代售)。第三四年生選修。”

“短篇小説”簡介為:“研究Maupassant(莫泊桑),Chekov(契訶夫),Tolstoi(托爾斯泰),Balzac(巴爾扎克),Kipling(吉卜林),O.Henry(歐 亨利)諸家的短篇小説,討論其技術。習此科者,除讀書討論外,亦須試著短篇小説,以為練習。第三、四年生選習。”據胡適用筆訂正的1925學年度的《英文學系課程指導書》,他自己開的“小説(三)”:“選讀五六十篇短篇小説,研究短篇小説的技術。本系第三、四年生選修。”

胡適是一個讀書用功、書認真的人,同時也是一個懂得學相的人。他在“短篇小説”之餘,也技把一些他所喜歡的短篇小説翻成中文。我們從他翻譯的《短篇小説》第一集篇目及翻譯期,就可以知他從留美時期就開始從事短篇小説的翻譯。《短篇小説》第一集有十一篇。其中,六篇是他留學時的譯作:都德的《最一課》、《柏林之圍》;吉卜林的《百愁門》;泰來夏甫(Teleshov)的《決鬥》;莫泊桑的《梅呂哀》、《二漁夫》。另五篇是胡適初回國的兩年之間翻譯的:莫泊桑的《殺阜牧的兒子》;契訶夫的《一件美術品》;史特林堡(Strindberg)的《情與麪包》;卡德勿(Castelnuovo)的《一封未寄的信》;以及高爾基的《她的情人》。胡適在1922年秋天“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他在這門課裏要學生讀莫泊桑的《一個人的一生》(Une vie)。這本小説,胡適自己是在1920年5月6晚上讀的。他在當天的“程表”的“實行”欄裏記:“六點到七點:看Maupassant’s Une Vie;十點:看Une Vie,至一時完。此書甚好。”

學相的角度來看,胡適在英語系“短篇小説”與“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是“學”而”的實例。就像他在《短篇小説》第一集的《譯者自序》裏所説的:“我是極想提倡短篇小説的一個人。可惜我不能創作,只能介紹幾篇名著給來的新文人作參考的資料。”《短篇小説》第二集,更是他學相的好例子。第二集收了六篇。其中的一半,都是“”而“譯”的產物:莫理孫(Morrison)的《樓梯上》是1923年3月10譯成的;契訶夫的《洛斯奇爾的提琴》是他在煙霞洞“養病”——跟曹誠英過“神仙生活”——的時候所翻譯的。契訶夫的《苦惱》是他從煙霞洞回到北京以譯成的,時間在1923年12月13

哲學是胡適的專業。表2.2臚列的胡適在北大哲學系所開的課程,是最值得我們注意的。胡適第一年在北大授課是哲學與文學各半。往幾年,哲學佔了四分之三,唯一的例外是1922年度第一學期,該學期他開的課程剛好又是哲學與文學各半。

更值得注意的是,胡適在北大哲學系所授的課程逐漸小範圍,以至於他成了專授中國哲學史的授。胡適最一次“西洋哲學史”是在1920學年度。換句話説,胡適在北大隻了四年“西洋哲學史”。據1922學年度的“哲學系課程一覽”,“西洋哲學史”由留法的徐旭生講授。兩年以,這門課改由獲得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剛回國的張頤講授。張頤除了“西洋哲學”以外,還“康德哲學”。徐旭生則“法國哲學”、“笛卡兒、斯賓諾莎哲學”與“笛卡兒研究”。

換句話説,胡適所在的北大哲學系已經得越來越專業化。胡適在美國學的是哲學,但那是大學部程度的哲學。他的博士學位寫的又是《先秦名學史》,從專業化的角度來説,胡適不再授“西洋哲學史”,就跟他不再授“英詩”、“西北大既然先有徐旭生,然又有張頤授“西洋哲學史”,從1921學年度開始,胡適在北大哲學系授的科目就集中在“中國哲學史”與“中國近世哲學”。從1923學年度的第三學期開始,胡適加授“清代思想史”。這門課,他在1924學年度的第三學期又授了一次。無論是從北大哲學系還是從胡適自己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課程安排都是兩全其美的。對北大而言,那是善用胡適的專;對胡適而言,那是借學相之利來準備《中國哲學史》的續篇。

有意味的是,胡適在不“西洋哲學史”以,卻又在英語系的“英文作文”名下開了一門哲學的課,亦即“杜威著作選讀”。1921年10月27記説:“上課,英文作文,新設一科為‘杜威著作選讀’。我初限此班不得過三十人,乃今第一次上課竟有六十餘人之多。可惜去年杜威先生在此時我因病不能設此一科。”11月1記又説:“下午,‘杜威著作選讀’科。此班學生似肯讀書,所問似皆中肯。故我也很高興。”

胡適沒説他讓學生看的杜威著作究竟是哪一本。然而,據他在第二學期第二次這門課時的兩則記,用的是杜威的《思維術》(How We Think)。1922年2月7:“下午講How We Think第十四講。”2月14:“下午,杜威的How We Think完。”胡適1922年第一學期再度開這門課時,改用了杜威的《哲學的改造》。消息來自1922年10月14《北京大學刊》上一份註冊部的通告:“英文哲學選讀用書:J.Dewey,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杜威,哲學的改造],先已去信天津伊文思書館訂購。何時能到尚未得回信。但學課不能久曠。擬自下星期起即開始授課。望同學諸君設法從同學之間借用此書上課為要。”

五四運,胡適聲名有如旭東昇,無怪乎選課的學生總是很多。1922年10月23記説:“第一次上課——短篇小説。我只預備三十人一班。現在竟有七十人之多,幾乎無法授。”1920年夏天,胡適到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來的東南大學、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央大學——暑期班。他講授了兩門課:“中國古代哲學史”和“話文法”。胡適在1920年9月11北大開學典禮上演講:“我暑假裏在南京高等師範的暑期學校裏講演,聽講的有七八百人,算是最時髦的員了!這些學員是從十七省來的,故我常常願意同他們談天。”雖然胡適説的是他在暑期學校裏“講演”,然而,從他説“我常常願意同他們談天”這句話看來,他説的是課堂上的情景。只是,我們不知這七八百人是不是兩班起來的數目。無論如何,這種慕名選修胡適課的現象一直持續到1930年代。

胡適是一個認真的老師。西洋哲學史不是他的專業,但他會認真地備課,絕不誤人子。1919到1920年的“程與記”裏,常有他在上課一天備課的記錄。他經常備課到半夜:1919年11月27:[晚上十點]看Plato[柏拉圖]1919年11月28:[上]西哲史:Plato1919年11月30:預算要“預備論理學”,結果“打牌”

1919年12月1:預算要預備論理學;“實行”欄打鈎,從九點到十點1919年12月2:[上]論理學:[講]分類,名1919年12月4:預算“預備Plato”,“實行”欄打鈎,從九點到“一時半”

1919年12月5:[上]西哲史:Plato完1919年12月8:預算從七點到十點“預備Logic[邏輯]”,結果從七點到九點半“大會”、九點半到十點“打

1919年12月9:[上]論理:[講]名一辭1920年1月15:[晚上九點到十點]預備哲學史Aristotle[亞里士多德]1920年1月16:[上]西哲史:Aristotle1920年1月19:[晚上九點]預備Logic1920年1月20:[上]論理[講]Induction I[歸納法I]1920年1月22:預算從七點到九點預備Aristotle,結果朋友來訪,改成十點準備1920年1月23:[上]西哲史:Aristotle:[講]一、方法論;二、第一哲學;三、物理;四、Ethics[論理學]1920年3月4:從十點預備西哲史至三時1920年3月5:[上]西哲史:經院哲學(完)下次講Renaissance[文藝復興]1920年3月15:[晚上八點]預備功課:Logic1920年3月16:[上]Logic:Probability[邏輯:概率]1920年3月22:從十點預備Logic至二時半1920年3月23:[上]Logic:史學as an e×ample[用史學作例子]其實,胡適何止是“西洋哲學史”的時候不怠慢。即使是“中國哲學史”的題目,只要還不熟悉,他也會作好準備才去上課。這不只因為胡適辦事認真,更因為他立志完成《中國哲學史》中、下卷。他在1921年1月18給族叔胡近仁的信上説:“《哲學史》中、下卷大概夏間可成。”

(44 / 78)
捨我其誰:胡適:第二部 日正當中(1917—1927)

捨我其誰:胡適:第二部 日正當中(1917—1927)

作者:江勇振 類型:青春小説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